東楚網黃石新聞網 黃石日報 記者 匡聿 程熳
黃石振華化工有限公司在2003年改制為民營企業之初,還是徘徊于虧損邊緣,到了2006年,只有300余名員工的該公司卻實現了銷售收入2.1億元,上繳稅收1800余萬元,成為我市排名第24位的稅收大戶。并被評為湖北省科技創新先進企業、湖北省勞動保障誠信企業、黃石市十佳和諧民營企業、黃石市最佳金融信用企業。
有人說,這是改制帶來的變化。也有人說,這是該公司產品好,市場機遇好,董事長蔡再華等一班人“走了運”,“走了火”等等。
固然,振華化工公司的發展離不開改制,離不開產品和市場,但是,日前,記者在采訪中卻看到了這樣一組數字:該公司2006年實現的幾千萬元利稅中,竟有三分之一來自于環保中的“三廢”綜合利用。
據了解,從2003年以來,振華化工公司堅持“環保為立身之本”的理念,通過貸款和自籌資金,在短短的三年中投入環保工程改造和建設的資金達2500多萬元,先后研發和實施了多項循環經濟支撐技術,變“三廢”為資源,不僅基本實現了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三廢”達標排放,保護了環境,而且,也為企業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環保與生產發生沖突,生產讓路”
今年大年初三,董事長蔡再華和董事會的領導成員們顯得比以往更忙,他們來到生產車間一邊慰問堅守崗位的員工,一邊檢查安全生產。突然,蔡再華一聲令下,要求立即停止生產。大家驚愕:生產很正常,怎么就下令停產?
原來,蔡再華發現一臺電除塵的風機葉輪片壞了。有些員工不以為然:不就是一臺風機的葉輪片嗎?僅僅只影響除塵器的運行而已嘛,停下除塵器不就行了嗎?為何要停產呢?
可是,蔡再華和董事會的領導成員商量后,堅持停產檢修更換葉輪片。這一停就是十幾個小時,有人為此算了一筆賬:停一小時就少生產1噸產品,停產十幾個小時就少生產十幾噸產品,價值達20多萬元,算上間接損失,損失達40余萬元。
然而,蔡再華也跟大家算了一筆賬,他說:“民以食為天,我們化工企業要以環保為天。環保是我們的立身之本,今天我們舍不得這40萬,腦海里的環保意識不知要‘滑坡’多少里,明天不知要丟掉幾多萬。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犧牲地方環境,為了眼前的利益而丟掉長遠利益,這種價值是負價值,于己于企業于社會都不利。因此,環保與生產發生沖突,生產讓路;質量與產量發生沖突,產量讓路?!?/span>
事后,僅就這個風機葉輪片引發的環保認識問題,振華化工公司展開了連續三個月的大討論。
其實,這種因環保問題引發的企業大討論,不僅僅只發生在今天的振華化工公司。早在2003年改制之初,這種“視環保為天”、“環保為立身之本”、“環保無小事”的理念就在該公司逐漸形成。
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公司生產的重鉻酸鈉、鉻酸酐等鉻鹽系列產品,是國民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化工原料之一,還有很大一部分出口國外。然而,化工產品的生產難免要排放廢渣、廢氣、廢水。因此,治理‘三廢’、防止‘三廢’產生是我們企業的頭等大事,這既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求生存求發展的需要,也是對周圍的群眾、對社會負責的社會責任,我們一刻不能松懈,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
治理和防止‘三廢’必須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來支撐。對于當時還處在虧損邊緣的振華化工公司,面對動輒就要投入幾百萬元的環保項目,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有人認為,先把企業搞起來再說,等荷包里有了錢,再抓環保也不遲。蔡再華和董事會成員卻堅持“早抓環保比遲抓環保要好”的觀點,并制定了“環保與生產一起上”、“防止三廢產生勝于三廢治理”的企業發展戰略。
改制當年的7月,他們貸款和自籌資金100多萬元,先后對環保除塵設施進行技術改造,還新上了煙氣熱量利用的余熱鍋爐等輔助配套設施。同時,強化現場管理,從源頭進行預防,杜絕“跑、冒、滴、漏”,使“三廢”治理在過去達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綜合利用水平,不僅使企業時時保持著一片綠地和藍天,而且,良好的環保也給企業帶來了良好的聲譽,產品市場份額逐漸擴大,企業發展持續穩定。
“廢物其實也是資源,只是放錯了地方”
然而, 盡管振華化工公司在治理和防止“三廢”中不斷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取得了許多成效。但是,由于幾十年積淀下來的環保問題,以及新形勢環保政策對鉻鹽等化工生產提出的新要求,仍然使他們面臨著許多生存與發展的嚴峻考驗。
該公司的副總工程師石義郎說,在他們面前曾“橫”著兩座大山,一座是改制前老廠幾十年積存下來的,多達14萬噸的鉻渣渣山。這座渣山在該公司附近,分為兩處渣場堆放,占地面積分別為10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另一座是還在不斷產生的新鉻渣,平均每天達120噸。
這兩座“山”沉重地壓在蔡再華和董事會成員及全體員工的心上。
他們深知不搬走這兩座“山”,企業難以生存和發展,擺在振華化工公司面前的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搬走這兩座“山”,要么被不斷增長的兩座“山”壓死、壓垮。
當然,振華化工公司只會選擇前者。然而,怎么搬?搬到哪里去?考驗著這群衣著樸素、貌不驚人的振華公司的決策者們。
黨中央關于堅持科學發展觀,走持續發展道路的戰略決策撥亮了他們頭腦里靈感之光。他們認真總結經驗,聯系企業環保工作實際,深入地學習和研究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決定以技術創新為“龍頭”,唱響節能減排的主旋律,化廢為寶,變污染源為資源和能源,把這兩座“山”搬向市場,搬進企業,向環保要效益。
2005年至2006年,振華化工公司在過去治理鉻渣的基礎上,又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14萬噸堆成鉻渣轉窯干法解毒及綜合利用工程項目。建立了鉻渣無害化、資源化綜合利用處理系統,加大了開發和綜合利用的力度。
生產部副部長、工程師劉正蓉對記者說,過去的“渣山”如今變成了“寶山”。經過處理的鉻渣成為了水泥生產原料,摻用量達到了3%左右,有的還可代替白云石用于燒結煉鐵,有的還用于摩擦材料之中。目前,已有多家煉鐵和水泥企業成為了振華化工公司的常年客戶,大量地使用這種新型原材料。振華化工公司和他們實現了雙贏,形成了內外循環經濟鏈,“渣山”以每年5萬噸的利用量不斷地消減,使用單位每年也可節約原料采購費用200余萬元。
為了不斷提高對“三廢”綜合利用的水平,振華化工公司先后自主研發和研發成功了無鈣焙燒清潔生產技術(可使噸產品排放鉻渣由2.5噸降至0.8噸)、 鉻鹽產品延伸加工技術等20多項環保綜合利用新技術和專利技術。先后提出清潔生產方案40余項,有效減少了污染物排放,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被稱為“循環經濟支撐技術”的重鉻酸鈉清潔生產新技術,是該公司一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得到了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科技部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該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說,這項技術的產生是受到市場的啟發。他們發現市場上緊俏的皮革鞣劑是以堿式硫酸鉻(鋁)為主要原料制成,而該公司廢渣(鋁泥、酸泥、硫酸氫鈉)可大量提煉出這種原料,于是,他們加緊研發,成功開發出了新產品,投放市場后不僅深受江浙、福建、廣東等客商的歡迎,而且還遠銷國外。該項目實施以來共利用廢渣兩萬余噸,生產堿式硫酸鉻(鋁)1.2萬噸,實現利稅800萬元。
該公司建立的生產過程中工藝廢水閉路循環回用系統也是令人稱道的,每噸產品用水由原8噸降低至3噸左右,年節水12萬余噸,實現了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和零排放。
該公司改造蒸汽鍋爐為熱電聯供系統,實現鍋爐產生的蒸汽二級使用,一級用于發電,二級用于蒸發、加熱,能源綜合利用率提高了35%左右,年節煤2000余噸。
同時他們建立的轉窯余熱綜合利用系統,年節煤也達到了3000余噸。
為此,記者在采訪時,該公司的有關人員又算了一筆賬:雖然振華化工公司3年投入環保綜合利用方面的資金達到了2500多萬元,相當于三年的利潤,但從長遠來看,今后每年可為他們帶來幾百萬元收益!
面對這個成效,蔡再華由衷地說,“很多廢物其實也是資源,只是放錯了地方。”
“為了員工身體健康,花錢是值得的”
10年前,記者曾到過振華化工公司(當年叫黃石無機鹽廠),不時被生產車間彌漫出來的一縷縷淡黃色的、刺鼻的煙霧嗆得鼻子發酸。常年工作在這種環境中的工人,有的因此而患上了職業性鼻咽疾病。
今天,這里環境大不一樣了。廠區內綠樹成蔭,綠茵鋪地,空氣里散發著初夏里特有的青草氣味。建筑別致的員工食堂掩映在濃密的綠樹之中,即使是生產車間,現場環境也是井然有序,藍白、黃紅相間的色彩把廠區點綴得整潔明凈。
據該公司副總經理毛志國介紹,改善員工作業環境、生活環境也是該公司環保工作的一大內容。他說:“員工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工作、生活在這里,他們更需要一個整潔美麗的環境。環境好員工的心情就好,工作積極性就高。因此,我們把打造美好環境,作為凝聚人心,建設和諧企業的重要內容來抓,使員工時時、處處、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企業對他們的關愛?!?/span>
為了更好地解決煤碳粉塵污染問題,以及其對工人身體的侵害,去年,該公司投入100多萬元,對鉻酐加熱爐進行改造,變燒煤碳為燒煤氣。雖然企業的投入增加了,但是,蔡再華卻說:“企業是員工的家,我們不能以犧牲員工的身體健康來換取企業的利潤,這方面的成本增加了,我們可以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奪回來。再說,為了員工身體健康,花錢是值得的?!?/span>
與此同時,他們改芒硝單盆過濾為自動化帶式過濾機,大大減輕了芒硝包裝工作的勞動強度,改善了工作環境。類似的技術改造在振華化工公司甚為普遍。
每年,該公司都要配合市衛生防預站對生產作業環境進行檢測,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不斷地提高作業環境保護的水平,杜絕職業病的發生,并堅持每年對全公司員工進行一次體檢,對女工進行一次婦檢,近三年來未發現有職業病患。